0天禁运将在结过对俄渡期煤炭罗斯束后生效欧盟
当地时间8日,过渡期欧盟正式批准通过第五轮对俄制裁措施,欧盟包括备受关注的对俄煤炭禁令。这是煤炭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,欧盟首次针对俄罗斯能源实施制裁。禁运将天结束据了解,后生欧盟对俄罗斯的过渡期煤炭禁运将在120天“过渡期”结束后生效,也就是欧盟自今年8月起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煤炭。
德新社援引消息人士的对俄话报道,欧盟委员会最初提出,煤炭给成员国90天时间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俄煤炭进口,禁运将天结束但在德国等国要求下延长至120天。后生
欧盟决定制裁俄罗斯煤炭后,过渡期欧洲煤炭期货价格应声上涨,欧盟从每吨约255美元上涨至290美元。对俄有分析指出,对俄煤炭禁运意味着欧洲人将面对电价上涨。
面对欧盟的新一轮制裁,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和俄罗斯能源部长舒利吉诺夫8日都表示,欧盟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煤炭之后,俄罗斯将为煤炭出口寻找其他替代市场。
与此同时,很多欧洲买家也提早计划转向其他国家购买煤炭。不过,据今日俄罗斯网站报道,美国最大煤炭出口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表示,美国无法扩大煤炭产能,来填补欧盟未来因制裁俄罗斯产生的需求缺口。报道同时指出,为替代俄罗斯煤炭,还有部分欧洲买家开始接触印尼和澳大利亚这两个煤炭出口大国,但这两个国家同样因疫情和洪灾等原因产能有限。
数据显示,俄罗斯煤炭出口量占全球15%左右,是煤炭第三大供应国。煤炭出口仅占俄罗斯出口贸易额的3.5%。俄出口的煤炭中,四分之一运往欧盟。而欧盟每年进口的煤炭中45%来自俄罗斯,总值约40亿欧元。
在威胁对俄实施能源制裁多日之后,欧盟最终选择从煤炭“下手”。美联社认为,这是因为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,煤炭是欧盟最容易切断的俄欧能源贸易。欧盟每天向俄罗斯支付2000万美元购买煤炭,8.5亿美元购买石油和天然气。《华尔街日报》称,尽管欧盟在减少进口俄能源方面迈出了第一步,但未能就将俄罗斯石油、天然气纳入制裁范围达成一致。
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最大规模的商贸往来就是石油和天然气交易。欧盟所需天然气的40%从俄罗斯进口,25%的石油来自俄罗斯。据欧盟统计局4月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,今年3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7.5%,远高于2月的5.9%,再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能源价格同比上涨44.7%,是推升当月通胀的主因。
(责任编辑:焦点)
-
News近日发布的报道称,由于燃气价格将上涨近三倍,厕纸价格也将上涨。澳洲人民上厕所可能得省着点了。图源:News澳洲Sorbent厕纸生产厂家透露,他们与目前的天然气供应商的合同将于今年年底到期,而 ...[详细]
-
据报道,南非国家电力公司12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,该公司发电厂的故障率达到了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,对其五分之二的发电能力造成影响,并加剧了南非的限电危机。近期,由于供电设备老化、维护不善并出现 ...[详细]
-
12月14日,欧洲议会在全体会议上就可再生能源、建筑能效和能源效率指令的新REPowerEU修正案进行了投票,修正案将看到加速许可扩展到所有储能,无论是独立的还是共建的。此前,它只提到了共建的储能。该 ...[详细]
-
当地时间3月17日,意大利跨国能源公司埃尼集团宣布,在其位于墨西哥湾苏雷斯特盆地第7区块的一个勘探井内发现大型油田,据估计,原油可开采储量或达2亿桶。据悉,该勘探井距海岸线约65公里,总深度达到244 ...[详细]
-
据媒体报道,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和能源部长Chris Bowen在参加在印度果阿举行的20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期间表示,“核能从未成为澳大利亚能源结构的一部分,因为本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。核能在一些国家的 ...[详细]
-
Economedia.ro1月19日报道,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,2021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最终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1.8%,比2020年下降0.3个百分点,为有记录以来首次下降。欧盟设定的目标是, ...[详细]
-
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司BloombergNEF)和美国可持续能源商业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一份名为《2023年美国可持续能源概况》调查报告,美国在2022年部署的公用事业规模储能系统达4.8GW不包括抽水蓄 ...[详细]
-
受俄乌冲突及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等因素的影响,俄罗斯失去了以往的原油及石油产品买家,迫使该国通过提供折扣价格的方式为其能源寻找替代买家。其中,中国和印度不断增加俄罗斯原油的购买量,多次刷新购买纪录。据 ...[详细]
-
鉴于目前围绕能源价格的“特殊情况”,Electric Ireland正在为其住宅客户提供50欧元的电力补贴。自1月2日起,账单支付的客户将在他们的在线账户上看到补贴额度。现收现付的客户将在本周获得补贴 ...[详细]
-
在北欧国家芬兰,民众正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能源危机,比如储存木柴、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。由于当地天气寒冷,加上能源供应紧张,同时电力和天然气价格飞涨,当地民众的取暖成本大幅增加。越来越多的芬兰人开始选择“烧 ...[详细]